Image 服務介紹

眼袋 vs 淚溝怎麼分?成因、評估與治療一次看懂

Sep 02, 2025

什麼是「淚溝」?什麼是「眼袋」?

  • 淚溝:從眼頭往下延伸的一條凹陷紋路,位在下眼皮與中臉交界(常見陰影來源)。

  • 眼袋:位在淚溝上方鼓起的一塊,通常是下眼瞼脂肪向外突出所致。

多數人同時存在「上方鼓起(眼袋)+下方凹陷(淚溝)」的組合,因此看起來疲憊、沒精神。

眼袋與淚溝

為什麼會出現眼袋/淚溝?

  • 年齡與地心引力:皮膚、肌肉與韌帶鬆弛 → 眼球支撐下降 → 脂肪被擠向外形成眼袋。

  • 過敏/慢性發炎:下眼瞼反覆發炎,膚色暗沉、組織改變更明顯。

  • 骨量流失與中臉下垂:眶下骨向後縮、中臉軟組織下移 → 凹陷更明顯、陰影加深

整形外科醫師在門診會評估什麼?

  • 皮膚鬆弛度、脂肪突出量

  • 淚溝韌帶牽制與中臉支撐

  • 是否合併過敏、乾眼或色素沉著

評估後才會討論「僅填凹?僅處鼓?還是同時處理鼓與凹」。

眼袋治療選項

  • 非眼袋手術(改善凹陷/膚質):

    • 玻尿酸/自體脂肪補凹:針對淚溝凹陷與過度陰影。

    • 緊膚與換膚能量:協助細紋與膚質;對「脂肪性眼袋鼓起」效果有限。

  • 眼袋手術(處理鼓起+重建過渡):

    • 經結膜入路(內開):由下眼瞼內側進入,重新分佈或少量去除脂肪,外觀無皮膚切口,適合皮膚鬆弛不多者。

    • 經皮入路(外開):沿睫毛下方切口,能同時緊皮/處理肌肉鬆弛,適合皮膚鬆弛或細紋較多者。

    • 脂肪重新分佈+韌帶鬆解:把鼓起的眼袋脂肪下移覆蓋淚溝,讓「鼓與凹」一次拉平,是現代常見策略。

眼袋手術作法

潘致皓醫師:相較「只把脂肪拿掉」,現代手術傾向多面向重建:皮膚、軟組織拉提、脂肪轉移與淚溝處理同步考量,效果更自然。

我適合哪一種方式?

  • 鼓起明顯、皮膚彈性佳 → 傾向內開+脂肪下移

  • 鼓起+皮鬆細紋外開或內開合併skin-pinch 緊皮/換膚

  • 凹陷為主、鼓起不明顯 → **填補(玻尿酸/自體脂肪)**或手術中鬆解韌帶+下移脂肪。

※實際作法依個人解剖條件與生活需求討論。

恢復期與照護

  • 常見:腫脹、瘀青、緊繃或乾澀感,約1–2 週逐漸改善;完全定型需數週至數月。

  • 依醫囑:冰/溫敷、睡眠抬高、防曬、暫停激烈運動與刺激性保養。

  • 風險說明:出血、感染、暫時外翻或下縮、對稱度差、需要修正等,術前務必與醫師充分討論

 

影片|眼袋與淚溝:怎麼分?怎麼治?

眼袋手術常見問題Q&A一次解答

Q1:只有凹、沒有鼓,可以只打玻尿酸嗎?


A:以凹陷為主者,注射可改善陰影;但若同時存在脂肪外突,通常需合併處理鼓起(手術或下移脂肪)才會平順自然。

Q2:內開與外開差在哪?留疤嗎?


A:內開由結膜側進入,外觀無皮膚切口,適合皮鬆不多者;外開可同時緊皮與處理肌肉鬆弛。是否留疤、可見度與體質與術式相關,術前會評估溝通。

Q3:多久恢復?會不會很腫?


A:腫脹瘀青屬常見、約 1–2 週多數人可恢復日常,實際時間依個人而異;請依醫囑照護並按時回診。

Q4:注射與手術怎麼選?


A:凹陷主導→注射或手術時一併填補;鼓起主導→手術(內開/外開)處理脂肪與鬆弛組織。多數個案為「鼓+凹」並存,會綜合規劃。


貼心提醒

  • 本頁資訊為一般衛教非療效保證;是否適合、方式與次數由醫師依個人狀況評估。

  • 任何醫療處置均有風險,請與專業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。